这段时间,我国多地遭遇强雷暴天气,电闪雷鸣加瓢泼大雨过后,好多城市的医院急诊室就迎来了一群特殊患者:他们或咳嗽不止,或喘憋难平,部分人甚至因呼吸困难,得赶紧抢救才行。
这种与雷暴天气紧密相关的呼吸道急症,被称为“雷暴哮喘”,正悄悄成为城市居民呼吸健康的“隐形刺客”。
雷暴哮喘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83年,英国首次报道了雷暴哮喘事件——雷暴天气后36小时内哮喘发作人数出现剧增。最让人揪心的是,因雷暴哮喘引发较大伤亡的事件发生在2016年11月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当时,有8500名患者涌入急诊室,最后至少有10人没挺过去……
近些年,我国多地也见报道,如2018年9月的陕西榆林、2022年9月的宁夏、2023年9月的内蒙古呼和浩特、今年4月的重庆,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山西、河北等北方城市,遭遇雷暴哮喘的“偷袭”。
所谓雷暴哮喘,是指雷雨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现象,多发生于花粉高峰期,属于与气象相关的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雷暴哮喘的核心诱因,是雷暴天气与过敏原的“叠加作用”,其中花粉和霉菌是“主谋”。
当雷暴天气来临时,强风会将地面的花粉、霉菌等过敏原卷入高空。在雷暴的强气流和积雨云高湿度环境下,花粉颗粒会吸收水分膨胀、破裂,分解成直径仅2~3微米的亚花粉颗粒——这个粒径恰好能轻松穿透人体鼻腔和咽喉,直接进入下呼吸道。随后,降雨会将这些微小颗粒重新带回地面,导致空气中可吸入过敏原浓度急剧升高。
因此,季节性花粉过敏引起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雷暴哮喘最敏感的危险因素。
北方地区,夏末秋初(8~10月)是杂草花粉的高峰期。尤其是内蒙古、山西等地,当地过敏原主要是蒿草花粉,相比于树花粉(如柏树花粉,直径25~40 µm),蒿草花粉更小(直径13~18 µm)。而在雷暴天气下,蒿草花粉会破裂成更小的颗粒,能更加畅通无阻地深入人体的下呼吸道,引发哮喘。
除花粉外,潮湿环境还会促进霉菌孢子“放飞自我”到处跑,霉菌过敏人群在雷暴天气中也容易被哮喘“找上门”。
面对雷暴哮喘的威胁,“预防为先、急救及时”是关键。无论是有过敏史、哮喘病史的高危人群,还是普通公众,都需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
首先,过敏患者需关注天气预报,雷雨天气尽量关闭门窗,待在室内。一些地区的气象部门也会发布“花粉浓度”预报或“花粉过敏指数”,大家注意在屏幕上去找这些细节。
雷雨后即使阳光普照,过敏患者也应待在室内一段时间,因为雨水蒸发会把大量被雷电击碎的小小花粉颗粒带回到近地面空气中。如果必须要出门,过敏患者仍需佩戴好口罩;当户外归来时,过敏患者可以用盐水或清水冲洗鼻腔及面部。
如若发作,须做好以下自救措施:
1.立即用药。快速吸入布地奈德等支气管扩张气雾剂(遵医嘱使用),缓解气管痉挛。
2.保持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半卧位的姿势休息,保持腰部前倾。这种姿势有利于呼吸畅通,能有效改善通气。
3.不要硬扛。若用药后15~30分钟没有好转,或出现嘴唇发紫、说话困难,应立即前往医院!雷暴哮喘进展快,拖延可能危及生命。
最后,过敏患者应接受预防性花粉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也就是提前打疫苗,形成对花粉过敏原的“免疫耐受”,实现“脱敏”。
雷暴哮喘发作往往较急,通常在雷暴过后半小时内出现症状,如咳嗽、喘息、气促、胸闷,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眼痒等状况。
值得警惕的是,很多雷暴哮喘的患者在此之前从未经历过哮喘发作,公众尤其是鼻炎患者,须提高对雷暴哮喘的认知,关注天气变化,做好自我防护,才能共同守护呼吸健康,远离雷暴哮喘的“偷袭”。
参考资料:
[1]王美华.当花粉遇上雷暴,敲响哪些健康警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12 (009).
[2]顾宇彤.雷暴哮喘,你听说过吗[J].大众医学,2025 (07).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