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空调盖棉被吃雪糕已被许多年轻人视为热季幸事,但有人却因此“吃”进了医院,原来这一切都与“冰食症”有关。
“冰食症”究竟是何方神圣?“贪冰”对身体又有哪些危害呢?
铁元素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参与多种酶的合成以及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等。
缺铁状态下,与味觉感知相关的某些神经传导物质水平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人体对特定物质产生异常的偏好。当发生缺铁性贫血时,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异食癖现象,而对冰的偏好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也叫“冰食症”。
“冰食症”通常表现为不分季节地渴望吃冰,每天可以吃一盘以上的冰块,长此以往,对头部、肠胃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头部症状:快速摄入冰冷食物后,脑部血管会瞬间冷缩后再迅速扩张,引发冷刺激性头痛,即“脑结冰”病症。
呼吸道症状:冰冷食物的低温会刺激咽喉部黏膜,导致喉咙充血、水肿等不适,从而诱发咳嗽、喘息或加重原有呼吸道症状。
胃肠道症状:冰冷食物会使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局部血液循环减缓,减少消化酶的产生,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同时低温会干扰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轻者导致消化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重则导致胃肠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如胃溃疡、胃肠出血。
营养及代谢不均衡:冰冷食物如雪糕通常含有高量的糖分和脂肪,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
如果怀疑自己缺铁,可以先到医院进行血常规和微量元素检查。部分儿童、孕妇、肾病病人、血液病病人患缺铁性贫血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平时也可通过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改善。
膳食来源的铁主要存在于红肉中,缺铁人群平时可适当多吃红色内脏和肉类,比如牛或猪的里脊肉、动物肝脏及肾脏。
此外,各种动物血中的含铁量和铁元素的利用率也非常高,比如猪血、鸭血、鸡血等,是补铁的不错选择。
补铁的时候最好同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质的吸收,如柑橘类水果(橙子、橘子、柚子)、哈密瓜、草莓、深绿色蔬菜(菠菜、油菜、空心菜、芥菜、西蓝花、茼蒿、韭菜)等。
需要注意的是,补铁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就看到明显的效果。同时,补铁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皮肤瘙痒或皮疹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当身体出现异常食冰行为,这不是嘴馋了,而可能是身体在用特殊方式报警。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并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微量元素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参考资料:
[1]高静.如何避免缺铁性贫血[J].家庭科学,2025(08).
[2]光明网.每天“狂炫”5个冰淇淋?上海专家提醒:背后可能是这个病→.2024-07-14.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