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渔光互补”是一种新型的生态产业模式,常作为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或新能源开发的典型案例出现。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种将水产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模式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
什么是“渔光互补”?在实际养殖中,渔光互补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一张张光伏板有序排列,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源源不断将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今年5月,国家能源集团安徽铜陵电厂的东湖一期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的“一地两用”发电新模式。这种“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单一资源高效转化为双重产业,还有效地推动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另外,光伏板遮挡部分阳光之后,还能减少鱼类夏季高温缺氧的情况,给渔业养殖创造有利条件。
在我国,渔光互补的场景已非孤例。
近期,国家电投滨州沾化B12-1(一期)2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6000余亩水面上,34万块光伏板每年可输送3.38亿度绿电,满足33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万吨。
这样的成功实践,在内陆地区同样得到了验证。
在菏泽曹县仵楼镇,一片曾因盐碱化而贫瘠的2000亩土地,如今成为鲁西南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基地。据承包300亩鱼塘的养殖户介绍,他采用生态混养模式养殖鱼、虾、蟹,并散养鸡鸭鹅,年收入达20万元。
尽管渔光互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但在实际水产养殖过程中,许多养殖户发现这一模式仍存在问题。
1.拉鱼难问题
光伏支架通常需要打入鱼塘底部,形成稳固的基础。对于面积较小的鱼塘,这种操作对于拉鱼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但一旦鱼塘面积较大,支架形成的障碍网络就会严重阻碍拉鱼作业的进行。
此外,拉鱼作业的困难还可能导致捕捞时间延长,增加鱼类在捕捞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影响鱼的品质和存活率。
对于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企业来说,拉鱼难问题更是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产量降低问题
在前文中提到,光伏板的布置会遮挡部分阳光,而水体中80%的溶氧主要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阳光减少会抑制藻类繁殖,溶氧水平下降。
藻类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了滤食性鱼类的食物来源,还间接导致水体中氨氮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增加。这不仅破坏了水质,还可能导致鱼类生长缓慢,疾病发生率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养殖户们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分区管理。即将鱼塘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分别进行管理和利用,从而克服光伏支架对拉鱼作业的阻碍。
具体而言,就是将鱼塘分为两部分:约3/4的区域用于建设光伏,剩余1/4的区域不建设光伏,而是挖深处理,作为深水区使用。日常在光伏区和深水区同时进行养殖,在需要拉鱼时,先将光伏区的水排干,迫使鱼类向未排干水的深水区集中。当鱼类集中在深水区后,再进行拉鱼作业。
这种分区管理方法不仅解决了拉鱼难问题,还提高了养殖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非化石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渔光互补”已成为国际光伏应用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光伏+农业”“光伏+渔业”等模式,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立体开发,开辟出新能源与水产养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从盐碱滩涂到荒山坡地,从传统渔场到智慧农田,这片由光伏面板装点成的“新能源海洋”正释放出无尽的“绿色能量”。
参考资料:
[1]大众新闻.上新了山东|“全球最大”挺立渤海湾!借光生金,山东是认真的.2025-06-27.
[2]央广网.安徽省最大集中式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并网发电.2025-05-3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