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未设置支持javascript
从7只到万只,朱鹮是如何从濒危走向繁盛的?
发布时间:2025-07-22 17:35:24
|
朱鹮保护繁育野外放归
|
浏览量3420
·
评论0
·
点赞158
|
漫科学
|
科创扬帆,科普同行
科普图文简介:
朱鹮曾因环境破坏濒临灭绝,全球仅剩7只,经中国多年保护与人工繁育,种群数量突破万只,重归自然并成为生态与外交名片。

古人的诗词歌赋中不乏各种鸟的身影,而有这样一种鸟,频频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汉代著名辞赋家扬雄曾写:“朱鸟翾翾,归其肆矣”;唐代诗人张籍在《朱鹭诗》中写道,“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这里的朱鸟、朱鹭指的都是“朱鹮[huán]”。

但因为环境变化、资源缺乏以及人类狩猎,朱鹮也曾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从全球仅存的七只到种群突破万只,有着“鸟类大熊猫”之称的朱鹮到底经历了什么?

1947574161430401026

朱鹮数量的急剧下滑

朱鹮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涉禽,浑身白色,背和两翅及尾缀有粉红色,后枕有一条柳叶形羽冠,额到面颊部是鲜红色。

朱鹮主要生活在温带的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这些区域通常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它们走路时步履显得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的速度较慢,头和颈会向前伸直,两脚则伸向后,但不会超出尾部范围。

据文献记载,朱鹮历史上属广布种,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大陆境内,朱鹮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共有15个省市曾有过朱鹮分布的记录。

早在古埃及时代,朱鹮就出现在金字塔的壁画中;在俄罗斯伊萨基辅大教堂的穹顶上也画着一幅朱鹮画;历史上日本对朱鹮情有独钟,一度将其当成国鸟,备受皇室的尊崇。

在我国,朱鹮被叫做“会看风水的鸟”,原因是它们对生活环境极为挑剔。觅食必须在水田、河流等有浅水岸边的地方,筑巢则是要在附近高大的树上,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变,朱鹮的数量自19世纪后逐渐减少。1963年以后,俄罗斯一直没有朱鹮的记录;朝鲜半岛的最后一次记录是1979年;同年,日本仅存的8只朱鹮个体也失去了繁育能力。

好在,1981年,中国科学院的鸟类学家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里发现了7只朱鹮:4只成年朱鹮组成了两个家庭,正在哺育3只雏鸟——这就是当时全世界最后的野生朱鹮。

1947574091570073602

从7只到万只,吉祥鸟再次腾飞

在技术还不够发达的上世纪,发现朱鹮之后,如何拯救才是真正的难题。

为了保护全世界仅剩的朱鹮,198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从1993年开始,我国在陕西、北京等地方总共建立了13个朱鹮保护地,其中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地区成了国内朱鹮的大本营。

在此期间,科研团队深入开展研究,攻破多项关键技术,人工繁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其中,1993年朱鹮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1995年人工饲养子一代个体成功繁殖,2000年人工饲养个体自然繁育成功……

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逐步成熟,2002年,陕西从朱鹮抢救繁育中心调运种源,在秦岭北麓的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建立人工种群,形成地跨秦岭南北的两大朱鹮人工繁育基地。由此,朱鹮种群数量开始节节攀升。

数量回升后,下一步就要让朱鹮回归大自然。于是在2008年,浙江省开始对朱鹮进行野外放养和训练。十年之后的2018年,陕西、浙江、河南等地都有了朱鹮的野生种群。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截至到2023年,朱鹮的全球种群数已突破“万只”大关。而且,为了帮助日本重新建立朱鹮种群,中国先后向日本提供10只朱鹮个体。如今,日本朱鹮种群已有500多只,并重建了野外种群,其在日本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级别从“野生灭绝”下调至“濒临灭绝1A类”。

1947574201855102978

(1998年,中国向日本国赠送的朱鹮“友友”“洋洋”
图源: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从深山到平川、从陕西到全国、从中国到东亚,现如今,朱鹮已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文化名片、外交名片。

参考资料:

[1]丁长青,李峰.朱鹮的保护与研究[J]. 动物学杂志, 2006,40(6):54-62.

[2]翟天庆,丁海华,等.朱鹮种群现状及自然迁移规律[J].野生动物杂志,29(6):319-321.

叶家余
陈鑫
余师亮
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创作来源:版权属于原作者,侵权请联系客服
责任编辑:漫科学
评论

暂无评论

漫科学APP发表评论或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