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未设置支持javascript
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AI参与的发明创造可申请专利
发布时间:2025-04-25 17:43:04
|
AI
|
浏览量2517
·
评论0
·
点赞335
|
漫科学
|
科创扬帆,科普同行
科普图文简介:
202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于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外创新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加速发展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治理。


2025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于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外创新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加速发展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治理。

1915678062682750978

(图源:央视新闻)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兴起,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日益广泛,特别是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以其强大能力为行业变革注入新动力,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占比高达61%。2024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商标注册478.1万件,同比增长9.1%。

在过去五年,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平均增速比其他技术领域快了172%,而与人工智能相关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700%。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的主要持有者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国。

1915678009712885762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透露,“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发明创造的动力活力在加速迸发,重点新兴领域的创新动能在强劲释放。”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场景也愈发多元,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多个方面,哪些技术需要保护,应采取什么策略进行保护,如何借助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些都需要企业认真思考。

据他介绍,鉴于当前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的诉求在专利方面较为集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明确人工智能参与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又在2024年底发布实施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以政策解读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发明人主体资格、保护客体、充分公开、创造性和科技伦理五方面,诠释了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审查政策,帮助创新主体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及时回应社会普遍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热点问题。

完善法律制度、制定标准规则的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专利审查方面进一步提升效率。数据显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在全国布局建设了7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其中62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2.1万余家相关备案企事业单位提供人工智能领域专利预审等专业化服务。2024年,共受理人工智能领域专利预审请求4.6万件,通过快速审查途径获得专利授权3.1万件,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在3个月以内,有力支持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生态涵盖算法框架、算力资源、数据要素等诸多创新“点位”,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众多产业领域,这意味着知识产权保护要能满足不同“点位”的多元需求。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在3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引入法院、检察院、公安、海关等相关部门入驻办公,为进一步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高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的及时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充分发挥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作用,为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在内的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指导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

申长雨补充道,“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全球议题,我们会秉持开放合作姿态,积极推动构建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新闻来源:中国日报网

记    者:叶家余

编    辑:卢婷婷

主    编:陈    鑫

总编辑: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创作来源:版权属于原作者,侵权请联系客服
责任编辑:漫科学
评论

暂无评论

漫科学APP发表评论或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