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夏天了,又到下河摸螺蛳、畅享清凉的时节了。河边、池塘边,总能看到大人小孩弯腰寻找的身影,幻想着将肥美的螺蛳带回家,做成一盘香辣可口的下酒菜。不过,你可得擦亮眼睛——在这看似平常的“摸螺行动”中,藏着一个披着吉祥外衣的危险分子,它就是福寿螺。
图源网络
提起福寿螺,不少人对它又爱又怕。爱的是它个头大、肉质多,怕的是它体内密密麻麻的寄生虫,堪称“行走的病原体仓库”。可让人疑惑的是,明明暗藏健康风险,它为何却被冠以“福寿”这样寓意美好的名字呢?
为什么叫“福寿”?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学名Pomaceacanaliculata,属于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20世纪70年代,福寿螺作为高蛋白食物被引入中国台湾,随后在80年代被引入广东、广西等地。当时,人们看重它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在各种水域都能快速繁衍。
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惊人,一只雌螺通常1年能产卵2400-8700粒,寿命一般为2-5年。其外形也有独特之处,成螺体长4-6厘米,体重约25克,壳面一般呈淡橄榄色或黄褐色,也会因螺龄、环境等因素呈现棕色、黑色、黑绿色等多种颜色。其螺壳为完整的螺旋形,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和若干条深色细纵纹,螺旋部呈圆锥形,壳顶尖,壳口圆,壳脐深宽。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水产养殖技术尚不成熟的年代,人们期望它能像名字所寄托的那样,带来“福气”与“长寿”,为餐桌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赋予它“福寿螺”这个颇具吉祥意味的名字。
福寿螺美丽名字下的 “真面目”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了福寿螺的“真面目”。它是管圆线虫等60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其中,广州管圆线虫最为危险,人一旦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就可能感染这种寄生虫。幼虫会在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兴风作浪”,引发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发热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痴呆、昏迷,甚至死亡。
除了危害人类健康,福寿螺还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它食性极杂,尤其喜欢啃食水稻等农作物的幼嫩部分。在稻田里,大量繁殖的福寿螺会疯狂啃食稻苗,造成水稻减产,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同时,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它在新环境中缺乏天敌,迅速挤占本土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生态平衡。
图源网络
多管齐下,科学防控福寿螺
若想防控福寿螺,可采取多种科学手段:
农业防控:播种前用旋耕机翻耕稻田,打碎螺体;水稻分蘖期采用干湿交替管水,抑制其生长。
人工防治:产卵期摘除卵块集中销毁,成螺、幼螺可通过石灰浸泡、敲碎外壳处理,也能用作禽畜饲料。
生物防控:水稻移栽10-15天后,按12-15只/亩放养15日龄麻鸭,利用其啄食幼螺与卵块。
物理防治:稻田进出水口安装双层15目纱网,阻止福寿螺随水扩散;用竹竿诱集卵块,每3-5天清理一次。
化学防治:当密度超过每平方米3只时,可在关键农时选用70%杀螺胺乙醇胺盐等药剂,但需严格遵循使用规范,防止污染水体。
如今,“福寿”二字与福寿螺的危险属性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个名字虽然带着美好的初衷,却掩盖不了它带来的种种危害。这也提醒我们,在引入外来物种时,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更要充分评估其潜在风险。面对福寿螺,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因误食而危害健康,同时也要积极参与防控,守护生态安全与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
[1]肖汉祥.福寿螺的危害及其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0,(04):33.DOI:10.13718/j.cnki.zwys.2000.04.028.
[2]农丽潇.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02):62-63.
记 者:卢婷婷
编 辑:叶家余
主 编:陈 鑫
总编辑: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