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宁波的夏先生(化名)再次因右眼红肿走进医院。在过去的十个月里,他因眼中不断被取出玻璃纤维碎屑,已接受九次手术。
这场漫长的折磨始于十个月前的一个傍晚——夏先生网购的弹性支架到货后,他拆开包裹时突然听到爆裂声,数十根透明“钢针”瞬间飞溅刺入右眼。
这些玻璃纤维极易断裂成微米级碎屑,残留的隐患导致夏先生反复发炎,至今仍需多次手术。
那么,玻璃纤维有哪些危害?日常生活中怎么避免接触玻璃纤维?
(图源“四川日报”)
玻璃纤维的真面目
玻璃纤维是一种无机材料,由六种矿石为原料进行加工而成,单根直径为几微米到二十几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二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身为一个材料,它具有很多优点,不易燃烧、不吸水、绝缘、抗拉强度高、弹性佳。并且它的形态也可随着需求变化:成束、成股、成布、成毡。
更重要的是:它便宜。同样的一根鱼竿,碳纤维材质动辄大几百上千,但要是选择玻璃纤维材质,只要几十上百就足够。
性能不错又便宜大碗,因此玻璃纤维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建材、家居用品上。
在世卫组织的名单上,“475”玻璃纤维在2B类致癌物清单中,连续的玻璃纤维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但大家也不要过度惊慌,世卫组织对2B致癌物的定义是: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对3类致癌物的定义就更加保守了:对人类致癌性可疑,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数据。
所以,非相关从业者在生活中接触到玻璃纤维的剂量远远达不到致癌量。
被玻璃纤维扎到试试这样做
结合玻璃纤维的特性,我们大概可以判断,一些自重轻、强度大的产品很可能是玻璃纤维制品。
比如可弯曲但坚韧的塑料制品。像蒙古包蚊帐的骨架、风筝的骨架、雨伞的伞骨、逗猫棒的杆,当购买这种使用过程中易产生一定形变的塑料制品时,就要留意原材料是否含有玻璃纤维。
一类玻璃纤维制品,扁平如纸但不易撕开。比如烘焙用的油布,测量用的皮尺、编织袋等。
如果看到透明的丝状物无法判断,可以用打火机烧一下,玻璃纤维燃点很高,不会轻易起火。
但教大家分辨玻璃纤维制品的初衷不是让大家避开不买,而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额外注意。毕竟一般玻璃纤维都是被树脂紧紧包裹凝固的,只有破损状态才可能伤害到人体。
首先是购买正规渠道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其次是避免粗暴对待,不要大力弯折、搓洗揉捏,减少产品破损的可能性。
一旦发生破损,一定要小心对待,最好戴上手套,避免触碰到破损部位,小心包好后扔到垃圾桶。
如果不小心被玻璃纤维扎到,建议先用流动的肥皂水冲洗皮肤,减少玻璃纤维和皮肤之间的摩擦力,但不要去挤压,避免钻得更深。
冲洗之后,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高筋面粉,搅拌到浓稠状态时将受伤处放入面粉水中包裹浸湿。之后将面粉水吹干或自然晾干,形成面糊,再慢慢将面糊往下扯,带走皮肤中的玻璃纤维。
或是使用医用胶带反复粘、揭患处,可以粘掉大部分玻璃纤维,但要避免大力按压伤口。
(图源网络)
大家不要妖魔化玻璃纤维,对于制造业来说,它其实是个好东西。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留意使用,无需过度担心“吸入肺部”“致癌”等风险。
参考资料:
[1]蒋丽云,严雪峰.玻璃纤维在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中的应用[J].玻璃纤维,2017(06).
[2]郭建娜.玻璃纤维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调查与分析[J].玻璃,2022,49(09).
记 者:叶家余
编 辑:卢婷婷
主 编:陈 鑫
总编辑:余师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