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头探入仪器,高清摄像头捕捉面部图像分析面色、舌象,电动脉带包裹手腕采集脉象……近日,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门诊一楼中医馆“上新”的人工智能设备——中医四诊仪吸引了不少患者和市民围观。
“咦,机器一照就晓得我失眠,常常凌晨三、四点钟醒来,这么神奇!”
那么,AI老中医可行吗?这玩意儿的准确率高不高?
(图源网络)
什么是中医四诊仪?
中医四诊仪是运用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相结合的智能中医高科技诊断设备,其通过获取脉象、面相、舌相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并综合问卷内容,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四诊仪全面涵盖了舌诊、面诊、脉诊和问诊,通过高分辨率舌、眼、鼻等部位的图像采集和动脉搏动特征信息,实现了舌象、面象和脉象的数字化分析。
在舌诊方面,中医四诊仪利用高分辨率实时摄像技术,获取患者舌部的图像信息。通过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系统能够自动分析舌象的色泽、形态、润燥等特征,从而判断患者的消化系统、阴阳平衡等状况。
面诊则通过采集患者面部的图像信息,分析面部的色泽、纹理、斑点等细微变化,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中医四诊仪内置的108颗柔性芯片,通过加压的方式模拟中医手指诊脉的“沉、中、浮”三种脉象。系统通过分析脉搏的强弱、快慢、节律等特征,判断患者的气血流通情况、脏腑功能是否协调等。
问诊方面,中医四诊仪则通过智能AI技术,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生活习惯、身体感受等,为后续的健康评估和诊断提供全面数据支持。
通过集成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和智能算法,中医四诊仪将中医的传统诊断方式数字化、智能化。
同时,中医四诊仪还能基于中医体质分类规范和名医体质分析经验,提供相应的四季个体化养生方案和因人制宜的中医适宜技术干预方案,给患者出具量身定制的中医体质辨识报告。
(图源“云诊科技”)
中医药大模型的支撑
“AI中医”能够精准把脉问诊,背后是中医药大模型的支撑。
以中医药传统经验知识图谱作为训练数据,中医药大模型让“AI中医”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
以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联合研发的“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为例,其数据基础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名中医典籍及1000多本古籍和中医药文献,最终形成高质量的中药知识图谱,涵盖8万多种方剂、2000多种证候、9000多种中药材以及4万多种中药成分。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医学人工智能教研室主任王正飞介绍,目前业界对人工智能辅助进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相关技术研发热度较高。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声音、气味、压力、生物电信号等传感器采集患者“四诊”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分析“四诊”数据,实现高效、客观诊断。
不过,目前中医药大模型研发也面临难点:现在囊括经方、古籍、药材等文本的底层数据丰富,但是实验数据、临床数据还比较欠缺。
业界普遍认为,中医药人工智能领域前景广阔。
202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鼓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研发中医健康监测设备和治未病健康管理平台”“结合不同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
特别是在一些医疗欠发达地区及基层医疗机构,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借助成熟的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基层医生能获得老中医、名中医同等的技术能力,提升诊断准确度。
参考资料:
[1]李书涵.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品设计研究[J].丝网印刷,2023(19).
[2]马骏.新设备助力中医“望闻问切”更精准[N].科学导报,2021-07-23(A01).
记 者:叶家余
编 辑:卢婷婷
主 编:陈鑫
总编辑:余师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