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香港中文大学
英文名: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标签:中国香港、公立、综合、全球前百
二、学校概况
1. 师资力量
·教职员工总数:8,091人
·教学人员:
- 教授:369人
- 副教授:286人
- 助理教授:377人
- 高级讲师、讲师及其他:629人
·研究人员:1,695人
·行政及专业人员:
- 行政:711人
- 专业:434人
·技术人员:678人
·文职人员:1,797人
·职工:1,115人
2. 科研情况
香港中文大学(CUHK)在科研领域展现了其强大的研究实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卓越学科领域
1、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
- 专注于可持续农业与粮食安全。
- 研究植物适应非生物胁迫的机制,发掘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
- 旨在开发高适应性新品种,应对水资源短缺、全球变暖和土壤贫瘠等挑战。
2、利用高能粒子撞击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
- 团队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ATLAS项目的亚太地区核心成员。
- 测量希格斯粒子的自旋、宇称性质及其与标准模型粒子的耦合。
- 制定探测策略,开发分析工具,并在香港建立ATLAS计算中心。
3、分子生物探针医学工程中心:
- 利用先进测序技术,研究亚洲多发癌症中细胞表面新型抗原决定体的作用。
- 合成可用于分子成像和精准治疗的双标靶治疗诊断探针。
-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
4、老龄化骨骼系统退化及再生策略:
- 多学科团队针对老龄化骨科问题,研发促进骨骼代谢紊乱性和退行性损伤骨骼的再生策略。
- 研发安全、生物活性、可降解的骨科内植入器械。
- 推动创新型生物可降解植入物的研发,通过临床试验实现临床应用转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在以下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转化肿瘤学:专注于癌症的早期检测和治疗。
农业生物技术: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
药用植物应用研究:中医药现代化和药用植物的生物科技应用。
消化疾病研究:针对消化道肿瘤和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合成化学:新颖合成物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研究所
大学还设有一系列研究所,涵盖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工商与供应链:亚太工商研究所和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健康与医学:包括老年学、儿童健康、癌症研究、中医药结合医学等。
科技与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光科技、合成化学等。
社会科学与文化:包括教育、理论物理、中国文化研究等。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能源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数学与信息科学:数学科学、网络编码、量子信息科学等。
生物医学与生物科技:生物科技、植物分子生物学、农业生物科技等。
这些研究所和实验室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香港中文大学在特定领域的研究能力,而且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为解决全球性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提供了平台。通过这些研究机构的努力,香港中文大学在国际学术界和科研创新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
3. 科研资助
香港中文大学(CUHK)在2021-22年度校外研究资助来源的统计数据(以百万港元为单位):
·研究资助局/教资会:占比30.87%,金额为504.42百万港元。
·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占比12.42%,金额为202.93百万港元。
·慈善、信托及个人捐款:占比31.45%,金额为513.84百万港元。
·创新及科技基金:占比8.45%,金额为138.04百万港元。
·研资局协作研究金:占比8.97%,金额为60.33百万港元。
·优质教育基金:占比5%,金额为24.40百万港元。
·研资局主题研究计划拨款:占比2.15%,金额为35.13百万港元。
·研资局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占比1.99%,金额为32.56百万港元。
·研资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占比1.34%,金额为21.94百万港元。
·研资局其他拨款:占比3.41%,金额为55.68百万港元。
·总研究资助金额为1,663.75百万港元。
这些数据显示了香港中文大学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研究资金情况,反映了大学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数据来源:学校官网)
三、专利概况
1. 专利数量
有效发明专利:946件
(数据来源:大为全球专利数据库,截止日为报告日)
2023年公开发明:59件
2023年授权发明:18件
(数据来源:大为全球专利数据库,截至2023年12月31日)
2. 专利族规模
(1)专利族大小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的专利族规模情况,依据为“同一专利族包含的专利数量”。
说明:同一个专利族包含的专利数量,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是否正在围绕发明创新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做专利申请和布局。
(2)最大专利族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最大规模专利族情况,依据为“最大专利族包含的专利数量”。
说明:同一个专利族包含的专利数量,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围绕某个发明创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保护范围强度。
3. 专利的布局和趋势
(1)申请趋势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的专利申请趋势情况,依据为 “已授权与申请中专利数量比例”。
说明:通过对专利组合中的授权专利与申请中专利数量比例,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是否正在积极地布局更多专利。如果一个组合中既有已授权专利又有申请中专利,那么该专利组合往往更有价值。已授权的专利定义了当前的知识产权,而申请中(待审)专利则允许修改或提出新的权利要求,以反映当前的技术趋势。既有已授权专利又有待审申请的专利组合,往往比只有已授权专利的组合更有价值。
(2)全球布局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在中国以外的5个地区获得专利授权,按授权数量依次为欧洲、美国、其他、日本、韩国。
说明:专利组合中的已授权专利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的布局情况。
(3)全球申请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在中国(含港澳台)以外管辖区专利申请情况,依据为“在中国(含港澳台)以外,申请专利数量占总申请数量的比例。”
说明:专利组合中的申请中专利在不同地区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出专利组合的布局趋势。
四、专利的质量状况
1. 专利技术价值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的技术价值评估情况(专利质量分数),依据为“单件专利平均质量得分(Q-Score)”。
说明:专利质量(Quality)分数反映了专利对于全部相关专利的整体质量。评估了发明的描述程度、创新性、对于市场/商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及其与当前正在开发和部署的技术的相关度等。专利技术价值评估进一步被细分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30个行业领域,目的是确保专利组合中的技术领域是统一定义和评估的,并且是基于该特定行业的相同评估标准。
2. 专利法律价值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的法律价值评估情况(专利稳定性分数),依据为“单件专利平均稳定性得分(V-Score)”。
说明:专利的稳定性 (Validity)是指一件专利是否有效的法律认定,分数反映了专利组合经受专利无效挑战时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大小。这涉及评估该专利是否符合各种要求和标准,包括新颖性和创造性(非显而易见性)。专利法律价值评估进一步被细分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30个行业领域,目的是确保专利组合中的技术领域是统一定义和评估的,并且是基于该特定行业的相同评估标准。
3. 专利经济价值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全部专利的经济价值整体评估情况(市场估值),依据为“全部专利的整体估值”。
说明:估值方法结合了来自多个可信源的专利和财务数据,以对全球专利给出实时、客观且随市场变化而动态更新的估值。估值模型以客观方法为基础,采用 "从专利使用费中扣除"的计算方法,以确保标准化和一致性。
五、专利的潜在市场价值
1. 有转让转化潜力的专利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的转让转化潜力情况,依据为“有转让转化潜力(可商业化)的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数量比例。
说明:当某件授权专利达到了一定的质量和商业化相关度标准,并且其所有权信息与公开记录相一致,该专利即为“有转让转化潜力(可商业化)的专利”。
2. 最有价值的专利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的最有价值的专利情况,依据为“最有价值的专利”估值占专利组合整体估值的比例。
说明:“最有价值的专利”—— “皇冠上的宝石(Crown Jewels)”是AI识别出的创新主体专利组合中具有关键价值驱动力的专利。这是将专利的“质量得分”、“稳定性得分”和其他评估指标与绝对基准阈值以及相关行业的相似专利进行多维度比较后确定的。
3. 当前不具有商业化潜力的专利
这部分显示了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中不具有商业化潜力的专利情况,依据为“当前不具商业化潜力的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数量比例。
说明:当某件专利未达到最低的质量阈值,该专利即为“当前不具有商业化潜力的专利”。一方面,针对在质量上的问题和改进空间,需进一步仔细审查每一件专利,并提出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在此筛选基础上,加以必要的人工审查,从中进一步筛选出确实没有必要维持的专利。
六、专利的技术领域
按照“技术群组(Technology Group)”颗粒度的大小,专利权人(创新实体)存量专利分为 5个大类、11个中类和21个小类。
·最大规模的技术群组为“基因组分析(Genomic Analysis)”,专利数量981件。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关注技术领域还包括:
1、基因组学与分子诊断:在基因组学和分子诊断技术的深厚研究基础。专利涉及新一代测序技术、基因编辑工具和分子标记的开发等。
2、产前诊断与疾病管理:在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方法的研究方面有广泛的专利布局。
3、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在包括多能干细胞、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伤口愈合、免疫耐受性、癌症治疗和中药等方面有多元化创新。
4、医学成像技术与医疗设备:涵盖了新型成像技术、诊断设备和治疗仪器的开发与优化。
5、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在化学、聚合物、纳米颗粒、催化剂、材料、输送系统、治疗方法和制造技术方面展现了研发实力。
6、机器人技术与数字技术:该领域专利数量较为显著,反映了其在人工智能、自动化、传感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7、微生物医学与生物分子诊断:关注于通过微生物和分子层面的研究来推动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的发展。
8、网络通信与预测控制技术:专注于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与稳定性,并在智能控制和决策技术方面具有广泛的的专利储备。
9、传感器与健康技术:涉及传感器、监测、健康技术、运动、生物信息学、能量管理、血压监测等领域。
10、电解质与电池技术:在能源存储和新型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转载自智立千仞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