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里,孙悟空遇到危险或执行特殊任务时会放出瞌睡虫,让人昏睡。而在现实中,也有一种类似的生物——采采蝇(Glossina)。
采采蝇,又叫舌蝇、嗤嗤蝇,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及其以南的非洲。它模样像苍蝇和蜜蜂的混合体,头部有细长吸器,成虫约 1 厘米,到处乱飞。

对非洲人民来说,采采蝇是一场梦魇。它以人或动物血液为食,人被叮咬后可能患上致命的昏睡病(sleepingsickness)。昏睡病并非只是让人想睡,采采蝇体内寄生着锥虫,这种形如柳叶、动作轻盈的单细胞生物,在采采蝇叮咬时会进入人体。
刚入人体,锥虫在皮下组织、血液和淋巴中繁殖,引发阵发性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之后锥虫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导致睡眠周期紊乱,患者白天嗜睡、夜晚失眠,还会有行为改变、意识模糊等情况,若不及时治疗会死亡。

历史上,非洲南部的人和家畜深受采采蝇和锥虫侵扰,脊椎动物都可能被叮咬感染昏睡病。在安哥拉等多地,昏睡病是最大致死原因,限制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贫困。
近 20 年,在世卫组织和各国协助下,通过预防和药物治疗,昏睡病新发病例减少 97%,2018 年新增患者降至 1000 例以下,约 300 万人仍处中、高风险区,疾病逐渐得到控制。
因采采蝇“臭名昭著”,引起科学家兴趣,成为医学实验室“常客”,其叮咬皮肤过程成为研究重点。采采蝇吸血时,唾液会释放抗凝血与抗血小板聚集成分,特别是采采蝇抗凝蛋白(TTI),阻止血液凝固。科学家深入研究发现,其表面活性位点有特殊凹陷,若设计分子卡住凹陷,抗凝作用消失,就像开关能控制血液流动。
悉尼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基于此开发新型抗凝剂,可“按需”迅速停止抗凝作用。抗凝剂能阻止血液凝固、延长凝血时间、避免血栓形成,但传统抗凝剂有副作用,使用后若身体其他部位出血有失血过多风险。而这种新型抗凝剂有“解药”,能让其暂时失效促进伤口凝固。
项目负责人称,这一成果不仅是开发新型抗凝剂及解毒剂,提出的超分子方法灵活,在免疫治疗领域有前景,或许不久后用于实际治疗,还可能催生更多有“控制开关”的超分子化学药物。这算是采采蝇为人类健康的“将功补过”。
暂无评论
